Pipe threading machine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管材套丝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体现两个安装板之间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体现第一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体现第一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体现第二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体现第二传动组件和第三传动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体现套筒内结构的剖视图。 图中,1、底座;11、上料台;111、第一伸缩油缸;1111、第一真空吸盘;112、第二倾斜面;113、第一限位板;114、挡板;12、下料台;121、第二伸缩油缸;1211、第二真空吸盘;122、第三倾斜面;123、第二限位板;13、安装板;131、安装座;132、转动电机;14、第一传动带;141、第一主动轮;142、第一从动轮;2、工作台;21、第三支撑杆;22、第三支撑环;221、第三限位槽;23、套管;231、第三限位块;232、夹持块;2321、第一倾斜面;233、压缩弹簧;234、第三直齿轮;3、第一传动组件;31、第二主动轮;32、第二从动轮;33、第二传动带;34、第一转辊;35、第二转辊;351、第一限位块;36、第三转辊;361、第二限位块;37、半齿轮;38、全齿轮;4、第一支撑组件;41、第一支撑杆;42、第一支撑环;421、第一限位槽;5、第二支撑组件;51、第二支撑杆;52、第二支撑环;521、第二限位槽;6、移动台;61、板牙刀;62、连接杆;63、滑槽;7、支撑架;71、滑块;8、第二传动组件;81、第四转辊;82、第一锥齿轮;83、第二锥齿轮;84、第一直齿轮;85、第二直齿轮;86、支撑辊;87、铰接杆;9、第三传动组件;91、第五转辊;92、第三锥齿轮;93、第四锥齿轮;94、第四直齿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加工装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材套丝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管材套丝机。 参考图1,一种管材套丝机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两端相对固设有上料台11和下料台12,上料台11和下料台12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传动带14,第一传动带14的表面均匀间隔固设有多个工作台2,本申请实施例中,工作台2设置有八个。 在上料台11处将管材推至工作台2,第一传动带14通过工作台2带动管材移动至加工区域,然后第一传动带14将管材移动至下料台12进行卸料。 参考图1,上料台11背离底座1的顶壁开设有第二倾斜面112,上料台11在第二倾斜面112处的表面沿第二倾斜面112的倾斜方向固设有两个第一限位板113,两个第一限位板113分别设置在上料台11的两侧,上料台11在靠近第二倾斜面112低处的一端固设有挡板114,第一伸缩油缸111安装在挡板114和第一限位板113之间,且第一伸缩油缸111设置在上料台11远离第一传动带14的一侧,第一伸缩油缸111在自身活塞杆的端部安装有第一真空吸盘1111,第一真空吸盘1111通电后带有吸力,第一真空吸盘1111断电后吸力消失。 管材从上一工序滑出后沿第二倾斜面112滑落至上料台11一端,此时第一真空吸盘1111和管材的端部对齐,然后第一真空吸盘1111通电同时第一伸缩油缸111启动,从而将管材推出上料台11。当管材的两端均放置在工作台2时,第一真空吸盘1111断电同时第一伸缩油缸111收回。 参考图1和图2,上料台11和下料台12相对的一侧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安装板13,安装板13的底部与底座1之间固定连接,两个安装板13相对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安装座131,安装座131背离底座1的表面安装有转动电机132。 参考图2,第一传动带1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主动轮141和第一从动轮142,第一传动带14绕过第一主动轮141和第一从动轮142。 参考图2和图3,转动电机132和第一主动轮141之间设置有第一传动组件3,第一传动组件3包括第二主动轮31、第二从动轮32、第二传动带33、第一转辊34、第二转辊35、半齿轮37和全齿轮38,第二主动轮31固设在转动电机132输出轴的周向侧壁上,第一转辊34沿水平方向设置在转动电机132的一侧,第一转辊34远离第一传动带14的一端与安装板13转动连接,第二从动轮32固设在第一转辊34的周向侧壁上,第二传动带33绕过第二主动轮31和第二从动轮32,半齿轮37设置在第二从动轮32背离安装板13的一侧,且半齿轮37与第一转辊34固定连接,第二转辊35固设在第一主动轮141内,全齿轮38与第二转辊35远离第一主动轮14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半齿轮37和全齿轮38啮合适配。 启动转动电机132带动第二主动轮31转动,第二主动轮31通过第二传动带33带动第二从动轮32转动,第二从动轮32带动第一转辊34转动,第一转辊34带动半齿轮37转动,半齿轮37带动全齿轮38间接性转动,全齿轮38带动第二转辊35间接性转动,第二转辊35带动第一主动轮141间接性转动,从而第二传动带33间接性运动。 参考图1和图3,第二转辊35与底座1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组件4,第一支撑组件4包括第一支撑杆41和第一支撑环42,第一支撑环42为环状结构,第一支撑环42套设在第二转辊35的周向侧壁,且第二转辊35宇第一支撑环42之间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41沿竖直方向固设在第一支撑环42与底座1之间。 参考图4,第一支撑环42内壁环形开设有第一限位槽421,第二转辊35的周向侧壁环形固设有与第一限位槽421滑动适配的第一限位块351。 第二转辊35转动带动第一限位块351沿第一限位槽421滑动,提高第二转辊35转动的稳定性。 参考图3,第一传动组件3还包括第三转辊36,第三转辊36固设在第一从动轮142内,第三转辊36远离第一从动轮142的一端与底座1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组件5,第二支撑组件5包括第二支撑杆51和第二支撑环52,第二支撑环52为环状结构,第二支撑环52套设在第三转辊36的周向侧壁,且第三转辊36与第二支撑环52之间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杆51沿竖直方向固设在第二支撑环52与底座1之间。 参考图5,第二支撑环52内壁环形开设有第二限位槽521,第三转辊36的周向侧壁环形固设有与第二限位槽521滑动适配的第二限位块361。 第二传动带33运动带动第一从动轮142转动,第一从动轮142带动第三转辊36转动;第三转辊36带动第二限位块361沿第二限位槽521滑动,提高第三转辊36转动的稳定性。 参考图1和图2,两个第一传动带14相互背离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架7,支撑架7包括支撑柱和支撑板,支撑板沿水平方向设置,支撑柱设置在支撑板与底座1之间,支撑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支撑柱分别固设在支撑板的四角位置。 参考图1和图6,支撑架7背离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移动台6,支撑架7朝向移动台6的表面固设有滑块71,本申请实施例中,滑块71选用T形块,移动台6朝向支撑架7的底壁开设有与滑块71滑动适配的滑槽63,本申请实施例中,滑槽63选用T形槽,且滑槽63贯穿移动台6两端的端面,移动台6背离支撑架7的一侧设置有板牙刀61,板牙刀61与移动台6之间沿竖直方向固设有连接杆62。 参考图1和图6,移动台6与转动电机132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组件8,第二传动组件8包括第四转辊81、第一锥齿轮82、第二锥齿轮83、第一直齿轮84、第二直齿轮85、支撑辊86和铰接杆87,第四转辊81沿竖直方向设置在转动电机132的一侧,第四转辊81的底端与底座1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82与转动电机132的输出轴端部固定连接,第二锥齿轮83固设在第四转辊81的周向侧壁上,且第一锥齿轮82与第二锥齿轮83啮合连接,第一直齿轮84设置在第二锥齿轮83与底座1之间,第一直齿轮84固设在第四转辊81的周向侧壁上,支撑辊86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第四转辊81的一侧,支撑辊86的底部与底座1固定连接,第二直齿轮85与支撑辊86远离底座1的一端转动连接,且第一直齿轮84与第二直齿轮85啮合连接,铰接杆87的一端和第二直齿轮85背离支撑辊86的侧壁铰接,且铰接杆87与第二直齿轮85的铰接处不位于第二直齿轮85的转动中心,铰接杆87的另一端与移动台6铰接。 启动转动电机132带动第一锥齿轮82转动,第一锥齿轮82带动第二锥齿轮83转动,第二锥齿轮83带动第四转辊81转动,第四转辊81带动第一直齿轮84转动,第一直齿轮84带动第二直齿轮85转动,第二直齿轮85带动铰接杆87运动,铰接杆87带动移动台6沿滑块71移动,从而移动台6通过连接杆62使板牙刀61往复运动。 参考图2和图7,工作台2背离第一传动带14的一侧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套管23,套管23为中空管状结构,套管23内设置有多个夹持块232,本申请实施例中,夹持块232设置有两个,两个夹持块232相对设置,夹持块232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一倾斜面2321,夹持块232与套管23内壁之间固设有压缩弹簧233。 第一伸缩油缸111启动通过第一真空吸盘1111推动管材,管材运动过程中通过第一倾斜面2321对压缩弹簧233进行挤压,从而将管材放置在套管23内,压缩弹簧233释放弹力通过夹持块232对套管23内部的管材夹紧。 参考图6,套管23的两端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三支撑杆21,第三支撑杆21的底端与工作台2固定连接,第三支撑杆21的另一端固设有第三支撑环22,第三支撑环22为环状结构,套管23的两端均贯穿第三支撑环22,且套管23与第三支撑环22之间转动连接。 参考图7,第三支撑环22的内壁环形开设有第三限位槽221,套管23的周向侧壁环形固设有与第三限位块231滑动适配的第三限位块231。 参考图1和图6,套管23的周向侧壁固设有第三直齿轮234,第三直齿轮234与第四转辊81之间设置有第三传动组件9,第三传动组件9包括第五转辊91、第三锥齿轮92、第四锥齿轮93和第四直齿轮94,第五转辊91沿水平方向设置在安装板13与第三直齿轮234之间,第五转辊91远离第直锥齿轮的一端与安装板13之间转动连接,第三锥齿轮92与第四转辊81的顶部固定连接,第四锥齿轮93固设在第五转辊91的周向侧壁上,且第三锥齿轮92与第四锥齿轮93啮合连接,第四直齿轮94与第五转辊91远离安装板13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三直齿轮234与第四直齿轮94啮合连接。 第四转辊81转动带动第三锥齿轮92转动,第三锥齿轮92带动第四锥齿轮93转动,第四锥齿轮93带动第五转辊91转动,第五转辊91带动第三直齿轮234转动,第三直齿轮234带动第四直齿轮94转动,第四直齿轮94带动套管23转动,套管23带动自身内部的管材转动,同时套管23带动第三限位块231沿第三限位槽221滑动。 参考图1,下料台12背离底座1的顶壁开设有第三倾斜面122,下料台12在第二倾斜面112处的表面沿第三倾斜面122的倾斜方向固设有两个第二限位板123,两个第二限位板123分别设置在下料台12的两侧,第二伸缩油缸121安装在下料台12靠近第二限位板123高处的一端,且第二伸缩油缸121设置在下料台12远离第一传动带14的一侧,第二伸缩油缸121在自身活塞杆的端部安装有第二真空吸盘1211,第二真空吸盘1211通电后带有吸力,第二真空吸盘1211断电后吸力消失。 管材套丝完成后,第一传动带14将管材移动至与第二真空吸盘1211对齐,然后第二真空吸盘1211通电同时第二伸缩油缸121启动,从而将管材拉入下料台12表面,当管材的两端均放置在下料台12时,第二真空吸盘1211断电,管材沿第三倾斜面122滑落至下一工序。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管材套丝机的实施原理为:管材从上一工序滑出后,第一真空吸盘1111和第一伸缩油缸111启动将管材推入套管23内,此时转动电机132通过第二主动轮31使第二传动带33带动第二从动轮32转动,第二从动轮32通过第一转辊34使半齿轮37带动全齿轮38间接性转动,全齿轮38通过第二转辊35使第一主动轮141带动第二传动带33间接性运动,第二传动带33通过工作台2将第三直齿轮234与第四锥齿轮93啮合。转动电机132通过第一锥齿轮82使第二锥齿轮83带动第四转辊81转动,第四转辊81通过第一直齿轮84使第二直齿轮85带动铰接杆87运动,铰接杆87通过连接杆62使板牙刀61往复运动;同时第四转辊81通过第三锥齿轮92使第四锥齿轮93带动第五转辊91转动,第五转辊91通过第三直齿轮234使第四直齿轮94带动套管23转动,套管23通过夹持块232带动管材转动,从而对管材的两端进行套丝。管材套丝完成后,第一传动带14将管材移动至与第二真空吸盘1211对齐,然后第二真空吸盘1211和第二伸缩油缸121将管材拉入下料,管材沿第三倾斜面122滑落至下一工序。通过以上结构,实现了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背景技术 智能基础制造装备,指用于各种成形、连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的智能装备和系统及自动生产线。 管材是管道系统中起连通作用的主要部件,管材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根据使用需求需要将管件进行裁断、压槽、套丝和打孔等加工。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套丝机一般包括机体、电动机、减速箱、管材卡盘和板牙刀,先人工把待加工的管材放进管材卡盘卡紧,按下启动开关,管材就随卡盘转动起来,板牙刀对管材进行切削套丝,加工结束后,人工取出管材。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料和下料均需要人工完成,自动化程度低,存在有工作人员劳动强度高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本申请提供一种管材套丝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管材套丝机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材套丝机,包括底座,底座的两端分别固设有上料台和下料台,上料台和下料台的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安装有第一伸缩油缸和第二伸缩油缸,第一伸缩油缸和第二伸缩油缸的端部分别安装有第一真空吸盘和第二真空吸盘,上料台和下料台相对的一侧均设置安装板,两个安装板相对一侧均固设有安装座,安装座表面安装有转动电机,上料台和下料台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之间绕有第一传动带,第一主动轮与转动电机之间设置有带动第一主动轮转动的第一传动组件,第一传动带的背侧固设有多个工作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真空吸盘和第一伸缩油缸同时启动,第一真空吸盘启动后吸附固定管材的一端,第一伸缩油缸将管材从上料台推入工作台,此时转动电机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使第一主动轮转动,第一主动轮通过第一传动带将管材移动至加工区域,加工完成后,第一传动带将管材移动至第二伸缩油缸处,第二伸缩油缸和第二真空吸盘同时启动,第二真空吸盘将管材的一端吸附固定,第二伸缩油缸将管材拉入下料台。通过以上结构,采用机械化装置自动上料和下料,减少人工参与,实现了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第二传动带、第一转辊、第二转辊、第三转辊、半齿轮和全齿轮,第二主动轮与转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从动轮设置在转动电机的一侧,第二传动带绕过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第一转辊固设在第二从动轮内,第一转辊的一端与安装板转动连接,半齿轮与第一转辊固定连接,全齿轮设置在半齿轮的一侧且二者啮合适配,第二转辊固设在全齿轮和第一主动轮之间,第二转辊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组件,第三转辊固设在第一从动轮内,第三转辊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电机转动使第二主动轮转动,第二主动轮通过第二传动带使第二从动轮转动,第二从动轮通过第一转辊使半齿轮转动,半齿轮通过全齿轮使第二转辊间接性转动,第二转辊通过第一主动轮使第一传动带间接性运动,从而实现了转动电机带动工作台间隙性运动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一支撑环,第一支撑环套设在第二转辊的周向侧壁,第一支撑环内壁环形开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转辊的周向侧壁环形固设有与第一限位槽滑动适配的第一限位块,第一支撑杆固设在第一支撑环与底座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杆通过第一支撑环对第二转辊起到支撑的作用,当第二转辊转动时,第一限位块沿第一限位槽滑动,从而实现了对第二转辊支撑和限位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杆和第二支撑环,第二支撑环套设在第三转辊的周向侧壁,第二支撑环内壁环形开设有第二限位槽,第三转辊的周向侧壁环形固设有与第二限位槽滑动适配的第二限位块,第二支撑杆固设在第二支撑环与底座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支撑杆通过第二支撑环对第三转辊起到支撑的作用,当第三转辊转动时,第二限位块沿第二限位槽滑动,从而实现了对第三转辊支撑和限位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传动带与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移动台,移动台上方设置有板牙刀,板牙刀与移动台之间固设有连接杆,移动台下方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朝向移动台的表面固设有滑块,移动台朝向支撑架的底壁开设有与滑块滑动适配的滑槽,且滑槽贯穿移动台两端的端面,移动台与转动电机之间设置有带动移动台移动的第二传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使移动台沿滑块滑动,从而移动台通过连接杆将板牙刀靠近待加工的管材,从而实现了对管材套丝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四转辊、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一直齿轮、第二直齿轮、支撑辊和铰接杆,第四转辊沿竖直方向设置在转动电机的一侧,第四转辊的底端与底座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与转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锥齿轮与第四转辊固定连接,且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连接,第一直齿轮与第四转辊固定连接,第二直齿轮与第一直齿轮啮合连接,支撑辊设置在第二直齿轮与底座之间,支撑辊与第二直齿轮之间转动连接,支撑辊与底座固定连接,铰接杆的两端分别和第二直齿轮与移动台铰接,且铰接杆与第二直齿轮的铰接处不位于第二直齿轮的转动中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电机通过第一锥齿轮使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通过第四转辊使第一直齿轮转动,第一直齿轮通过第二直齿轮使铰接杆带动移动台沿滑块运动,从而实现了转动电机带动移动台运动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工作台的两端均固设有第三支撑杆,第三支撑杆远离工作台的一端固设有第三支撑环,两个第三支撑环之间贯穿设置有套管,第三支撑环的内壁环形开设有第三限位槽,套管的周向侧壁环形固设有与第三限位块滑动适配的第三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伸缩油缸将管材推入套管内,工作台运动时通过套管将管材先移动至加工区域加工,再移动至第二伸缩油缸处。通过以上结构,实现了工作台带动管材移动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套管内设置有多个夹持块,多个夹持块绕套管的中心轴线设置,夹持块与套管内壁之间固设有压缩弹簧,夹持块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一倾斜面,套管的周向侧壁固设有第三直齿轮,第三直齿轮与第四转辊之间设置有带动套管转动的第三传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材插入套管内的过程中,管材通过挤压第一倾斜面使夹持块压缩弹簧挤压,管材插入套管后,压缩弹簧自身带有弹性,从而通过夹持块对管材夹紧固定,实现了管材在套丝过程中与套管之间相对静止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包括第五转辊、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和第四直齿轮,第五转辊设置在安装板与套管之间,第五转辊与安装板之间转动连接,第三锥齿轮与第四转辊固定连接,第四锥齿轮与第五转辊固定连接,且第三锥齿轮与第四锥齿轮啮合连接,第四直齿轮与第五转辊固定连接,且第三直齿轮与第四直齿轮啮合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四转辊通过第三锥齿轮使第四锥齿轮转动,第四锥齿轮通过第五转辊使第三直齿轮转动,第三直齿轮通过第四直齿轮使套管转动,从而实现了转动电机带动管材转动进行套丝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上料台背离底座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倾斜面,上料台在第二倾斜面处的表面固设有两个第一限位板,两个第一限位板分别设置在上料台的两侧,上料台靠近第二倾斜面低处的一端固设有挡板,第一伸缩油缸安装在挡板和第一限位板之间,下料台表面开设有第三倾斜面,下料台在第三倾斜面处的表面固设有两个第二限位板,两个第二限位板分别设置在下料台的两侧,第二伸缩油缸安装在下料台靠近第三倾斜面高处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料过程中,第一限位板对管材进行限位,从而使管材与第一真空吸盘对齐,挡板使管材不易于滑落上料台;下料过程中,第二限位板对管材进行限位,从而使贯穿滑至下一工序。通过以上结构,实现了对管材限位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第一真空吸盘和第一伸缩油缸同时将管材推入工作台,此时转动电机通过第一传动组件将管材移动至加工区域,加工完成后,第一传动带将管材移动至第二伸缩油缸处,第二伸缩油缸和第二真空吸盘同时将管材拉入下料台,机械化自动上料和下料,从而实现了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效果; 2.转动电机转动通过第二主动轮使第二传动带带动第二从动轮转动,第二从动轮通过第一转辊使半齿轮带动第一主动轮间接性运动,从而实现了转动电机带动工作台间隙性运动的效果; 3.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使移动台带动板牙刀靠近待加工的管材,从而实现了对管材套丝的效果。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ipe threading machine, and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intelligent machining equipment, the pipe threading machine comprises a base, a feeding table and a discharging table are fixedly arranged at the two ends of the base respectively, and a first telescopic oil cylinder and a second telescopic oil cylinder are mounted on the sides, away from each other, of the feeding table and the discharging table respectively; a first vacuum suction cup and a second vacuum suction cup are installed at the ends of the first telescopic oil cylinder and the second telescopic oil cylinder correspondingly, mounting plates are arranged on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feeding table and the discharging table correspondingly, mounting bases are fixedly arranged on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two mounting plates correspondingly, and rotating motors are installed on the surfaces of the mounting bases; a first driving wheel and a first driven wheel are arranged on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feeding table and the discharging table, a first transmission belt is wound between the first driving wheel and the first driven wheel, a first transmission assembly for driving the first driving wheel to rotat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driving wheel and the rotating motor, and a plurality of workbenches are fixedly arranged on the back side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belt; the device has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labor intensity of workers. 1.一种管材套丝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两端分别固设有上料台(11)和下料台(12),上料台(11)和下料台(12)的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安装有第一伸缩油缸(111)和第二伸缩油缸(121),第一伸缩油缸(111)和第二伸缩油缸(121)的端部分别安装有第一真空吸盘(1111)和第二真空吸盘(1211),上料台(11)和下料台(12)相对的一侧均设置安装板(13),两个安装板(13)相对一侧均固设有安装座(131),安装座(131)表面安装有转动电机(132),上料台(11)和下料台(12)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主动轮(141)和第一从动轮(142),第一主动轮(141)和第一从动轮(142)之间绕有第一传动带(14),第一主动轮(141)与转动电机(132)之间设置有带动第一主动轮(141)转动的第一传动组件(3),第一传动带(14)的背侧固设有多个工作台(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材套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3)包括第二主动轮(31)、第二从动轮(32)、第二传动带(33)、第一转辊(34)、第二转辊(35)、第三转辊(36)、半齿轮(37)和全齿轮(38),第二主动轮(31)与转动电机(13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从动轮(32)设置在转动电机(132)的一侧,第二传动带(33)绕过第二主动轮(31)和第二从动轮(32),第一转辊(34)固设在第二从动轮(32)内,第一转辊(34)的一端与安装板(13)转动连接,半齿轮(37)与第一转辊(34)固定连接,全齿轮(38)设置在半齿轮(37)的一侧且二者啮合适配,第二转辊(35)固设在全齿轮(38)和第一主动轮(141)之间,第二转辊(35)与底座(1)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组件(4),第三转辊(36)固设在第一从动轮(142)内,第三转辊(36)与底座(1)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组件(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材套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4)包括第一支撑杆(41)和第一支撑环(42),第一支撑环(42)套设在第二转辊(35)的周向侧壁,第一支撑环(42)内壁环形开设有第一限位槽(421),第二转辊(35)的周向侧壁环形固设有与第一限位槽(421)滑动适配的第一限位块(351),第一支撑杆(41)固设在第一支撑环(42)与底座(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材套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5)包括第二支撑杆(51)和第二支撑环(52),第二支撑环(52)套设在第三转辊(36)的周向侧壁,第二支撑环(52)内壁环形开设有第二限位槽(521),第三转辊(36)的周向侧壁环形固设有与第二限位槽(521)滑动适配的第二限位块(361),第二支撑杆(51)固设在第二支撑环(52)与底座(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材套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带(14)与安装板(13)之间设置有移动台(6),移动台(6)上方设置有板牙刀(61),板牙刀(61)与移动台(6)之间固设有连接杆(62),移动台(6)下方设置有支撑架(7),支撑架(7)朝向移动台(6)的表面固设有滑块(71),移动台(6)朝向支撑架(7)的底壁开设有与滑块(71)滑动适配的滑槽(63),且滑槽(63)贯穿移动台(6)两端的端面,移动台(6)与转动电机(132)之间设置有带动移动台(6)移动的第二传动组件(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管材套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8)包括第四转辊(81)、第一锥齿轮(82)、第二锥齿轮(83)、第一直齿轮(84)、第二直齿轮(85)、支撑辊(86)和铰接杆(87),第四转辊(81)沿竖直方向设置在转动电机(132)的一侧,第四转辊(81)的底端与底座(1)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82)与转动电机(13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锥齿轮(83)与第四转辊(81)固定连接,且第二锥齿轮(83)与第一锥齿轮(82)啮合连接,第一直齿轮(84)与第四转辊(81)固定连接,第二直齿轮(85)与第一直齿轮(84)啮合连接,支撑辊(86)设置在第二直齿轮(85)与底座(1)之间,支撑辊(86)与第二直齿轮(85)之间转动连接,支撑辊(86)与底座(1)固定连接,铰接杆(87)的两端分别和第二直齿轮(85)与移动台(6)铰接,且铰接杆(87)与第二直齿轮(85)的铰接处不位于第二直齿轮(85)的转动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材套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2)的两端均固设有第三支撑杆(21),第三支撑杆(21)远离工作台(2)的一端固设有第三支撑环(22),两个第三支撑环(22)之间贯穿设置有套管(23),第三支撑环(22)的内壁环形开设有第三限位槽(221),套管(23)的周向侧壁环形固设有与第三限位块(231)滑动适配的第三限位块(23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管材套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23)内设置有多个夹持块(232),多个夹持块(232)绕套管(23)的中心轴线设置,夹持块(232)与套管(23)内壁之间固设有压缩弹簧(233),夹持块(232)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一倾斜面(2321),套管(23)的周向侧壁固设有第三直齿轮(234),第三直齿轮(234)与第四转辊(81)之间设置有带动套管(23)转动的第三传动组件(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管材套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动组件(9)包括第五转辊(91)、第三锥齿轮(92)、第四锥齿轮(93)和第四直齿轮(94),第五转辊(91)设置在安装板(13)与套管(23)之间,第五转辊(91)与安装板(13)之间转动连接,第三锥齿轮(92)与第四转辊(81)固定连接,第四锥齿轮(93)与第五转辊(91)固定连接,且第三锥齿轮(92)与第四锥齿轮(93)啮合连接,第四直齿轮(94)与第五转辊(91)固定连接,且第三直齿轮(234)与第四直齿轮(94)啮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材套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台(11)背离底座(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倾斜面(112),上料台(11)在第二倾斜面(112)处的表面固设有两个第一限位板(113),两个第一限位板(113)分别设置在上料台(11)的两侧,上料台(11)靠近第二倾斜面(112)低处的一端固设有挡板(114),第一伸缩油缸(111)安装在挡板(114)和第一限位板(113)之间,下料台(12)表面开设有第三倾斜面(122),下料台(12)在第三倾斜面(122)处的表面固设有两个第二限位板(123),两个第二限位板(123)分别设置在下料台(12)的两侧,第二伸缩油缸(121)安装在下料台(12)靠近第三倾斜面(122)高处的一端。